來源:央視財經 時間:2022-03-26 21:52:32
你知道嗎?
2021年,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.79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2%,研發投入強度達到了2.44%,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。
目前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國際處于什么水平?
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的提升代表什么?
基礎科研領域,我們的原創能力是強還是弱?
中科院原院長、中科院院士白春禮怎么看待這些問題?
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現狀
“原來我們大部分是跟蹤,現在處于跟蹤向并行轉變的過程中,個別的領域是領跑?!薄状憾Y
“人造太陽”首次發電、“墨子號”發射升空,量子計算機“九章”等等,這些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,不僅振奮了國人的信心,并且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社會、經濟的發展,需要科技做支撐。
我們可以看到,隨著國家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,中國科技創新實力也在逐年躍升。然而,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與世界先進相比,還存在著一定差距。
白春禮認為,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,可以通過兩個指標來證明。第一個是專利申請量,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PCT專利的申請量都居于全球首位。第二個則是通過衡量基礎研究的指標——SCI論文的發表數量,中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已經連續10年居于世界第二位。
在全球范圍來看,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第一梯隊還是有差距。雖然中國發表SCI論文數量排名靠前,但是引用情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目前中國的創新能力已經排在第十二位,但與中國的經濟體量相比,還是不相稱的。
白春禮說,從國家的整個科技發展規劃來看,目標是2035年進入創新國家的前列,到2050年建成科技強國。
“卡脖子”的根源是什么?
“‘卡脖子’的根源是底層的、基礎性的東西沒有搞清楚?!薄状憾Y
什么是“卡脖子”?這個詞多用來比喻抓住對方的要害之處。
那“卡脖子”又是怎么出現的呢?
白春禮認為,很多“卡脖子”技術,往往在基礎研究階段就申請了專利,因此該技術的基本理論、發現的規律、工藝、規范性等等,在那個時候就進行了專利保護。如果源頭沒搞清楚,“卡脖子”的技術就會出現。
例如飛機、高鐵、汽車等等都需要軸承,中國制造軸承的能力在世界前列,但是高端軸承的鋼材卻需要進口,這是為什么呢?
白春禮解釋道,原材料一直需要進口,是因為鋼材本身達不到質量要求,這背后有很多基礎科學問題。我們知道加稀土能提升鋼的耐磨度,提升在極端條件下它的穩定性,但是怎么加?加多少?加了以后材料的結構會發生什么變化?這些都需要基礎研究的積累,這才是我們被“卡脖子”的根源。
基礎科研應該聚焦眼下還是放眼未來?
“最初定的科學目標和最后所產出的重大成果,往往是不一致的?!N瓜得豆’,在科學研究中比比皆是?!薄状憾Y
基礎研究常常有兩種導向,一種是好奇心驅動的,另一種則是以應用為導向。
好奇心和興趣驅動帶來的基礎研究,研究的人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將來會帶來什么,但是經過多年的積累,有可能會催發出一些造福人類的技術或藥物。
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劉穎教授對此很有感觸,她表示人類熟知的重大疾病的成藥,很多都不是在開始就計劃好的。例如201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本恕佑,他多年都在研究人身體內的一個免疫細胞——T細胞,他好奇這個免疫細胞的細胞膜上的蛋白在干什么?經過多年的研究,大家才開始意識到,是不是可以通過它來治療腫瘤。
另一種基礎研究則是以應用為導向,從生產實踐中來。比如我們國家“卡脖子”的東西,光刻機、軸承鋼等等,這些問題帶來了很多需要研究的方向。
白春禮認為,國家的科研機構應該更側重以應用為導向做科研,要著重解決國計民生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共性問題。學校培養人才方面,可以嘗試更多自由探索的項目,來做一些著眼未來的基礎技術研究。
科技創新的魅力在于永無止境,它永遠都推動著你去追求真理。
今晚播出的《對話》節目請到了:
白春禮中國科學院原院長 黨組書記、中國科學院院士
劉 穎 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、教授
王元豐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
他們將在現場共同探討如何打造科技創新驅動力(行情838275,診股),基礎研究與科技創新之間的關系等話題。
標簽: 基礎科研
一人操縱200多個他人攝像頭 你的“電子眼”可能變成了別人的“偷窺神器”!
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將受重罰 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最高可判刑7年
相機、鏡頭、電影機等30多件攝影器材被盜 嫌疑男子半月內行竊18次!
南極洲最大冰川——思韋茨冰川正在逐漸融化 或將在未來三年后完全崩塌